媒體聚焦
湖北日報訊 (記者文俊、通訊員周碩)3月31日從武漢白鱀豚保護基金會獲悉,長江江豚被動聲學監測技術成功應用于柬埔寨湄公河伊洛瓦底海豚的監測和保護。
長江江豚和伊洛瓦底海豚都屬于小型齒鯨,它們均能發出高頻聲吶信號,通過調整聲吶信號的脈沖時間間隔來定位不同距離的魚類,以此進行捕食;同時,它們也都能發出低頻通信信號,用于個體間,尤其是母幼間的交流。但是,過于強烈的水下噪聲不但會導致它們難以接收到聲吶信號的回聲,使其無法定位水下目標和捕食,甚至可能被船舶撞擊;母幼之間的通信也會被噪聲不同程度遮掩,使得幼豚得不到母豚的及時哺乳和照顧而難以健康成長,甚至發生擱淺和傷亡。
“基于長江江豚和伊洛瓦底海豚在聲學特性上的相似性,武漢白鱀豚保護基金會、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和武漢品度科技公司聯合研發了長江江豚被動聲學監測技術設備。”3月24日,湄公河伊洛瓦底海豚管理保護國際專家研討會上,武漢白鱀豚保護基金會副秘書長、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梅志剛向國際鯨豚保護專家介紹,通過研發的拖曳式與定點式聲學設備實時追蹤海豚種群分布及活動節律,發現湄公河伊洛瓦底海豚主要活動區域的航運旅游船舶噪聲和漁業活動使用的漁具,導致伊洛瓦底海豚捕食和棲息地環境受到影響。同時,局部水域的強烈噪聲對伊洛瓦底海豚在不同區域之間的正常移動或遷移產生影響,尤其是在不同水位季節的正常移動,這使得伊洛瓦底海豚不同小群體之間的交流和繁殖受到影響,甚至被阻隔,嚴重威脅著種群的穩定和延續。
“此次為期一年的湄公河水下被動聲學監測結果,得益于中國長江江豚及長江生態保護經驗,為柬埔寨湄公河伊洛瓦底海豚核心棲息地禁漁區設置、限制旅游船只干擾和優化生態廊道管理等提供了科學依據。”武漢白鱀豚保護基金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丁介紹,近年來,長江江豚種群數量實現歷史性止跌回升,長江江豚保護實踐成為全球小型鯨類動物保護的成功典范。通過建立“技術研發—本土驗證—國際推廣”的創新鏈條,中國江豚保護的技術和公益經驗將從長江走向亞洲湄公河、伊洛瓦底江,甚至南美亞馬孫河等生物多樣性極其豐富的河流,為促進全球小型鯨類保護作出貢獻。
(刊于湖北日報2025年4月1日第2版,網址鏈接:https://epaper.hubeidaily.net/pc/content/202504/01/content_309941.html)